治療的重要參數
由一天多針轉換成胰島素幫浦:
更新於 2017 年 09 月 04 日
幫浦全程只使用單一『速效胰島素(rapid-acting insulin)』,在轉換成幫浦治療之前要確認體內最後施打的『長效胰島素』已經過了 24 小時。在此同時,將長效胰島素當成萬一幫浦故障時的備用措施,速效與長效胰島素均是透明無色的液體,分開儲存,不能錯用。
胰島素幫浦的基本設定:
♦ 基礎胰島素(basal insulin; BI):在一天 24 小時的背景中給予,不同時段可有不同量的基礎胰島素。
♦ 進食胰島素(food bolus; FB):依進餐時的碳水化合物的總量給予。
♦ 矯正胰島素(correction bolus; CB):通常在進餐前,當血糖超出目標值時會同時給予矯正量。
♦ 餐前胰島素(premeal bolus; PMB):為進食胰島素(FB)與餐前矯正胰島素(CB)的總合。
上述這些參數在最初診斷時,大多經過短期的住院,並由你的醫師為你初估擬定。我在下面要談的是如何由『一天多針』轉進成『胰島素幫浦』的治療。
胰島素幫浦設定的依據:
上圖:體內一天 24 小時胰島素的變化
在不進食及睡覺的時間裏,胰臟會分泌一個微量的胰島素,這就是「基礎胰島素」或稱為「背景胰島素」,約在上圖黃色的水位線。這個基礎胰島素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一個相對穩定,且很小的範圍內波動。基礎胰島素的分泌量約佔全日胰島素分泌總量的 40%,平時其主要功能是限縮肝臟釋出的葡萄糖及脂肪組織釋出的游離脂肪酸;相反地,運動時身體對葡萄糖的需求及代謝增加,胰臟藉由減少基礎胰島素的分泌來增加肝臟釋出更多葡萄糖以供給該有的能量,進而維持血糖於常態(euglycemia)。
在三餐進食或吃點心時,胰島素的分泌高峰(大量)就會出現,這種因進食而分泌的『大量胰島素』就稱為『進食胰島素』,此進食胰島素的分泌量約是基礎胰島素的 5 倍以上,胰臟會依攝取的碳水化物總量、類別(升糖指數)及進食方式來決定這些胰島素的高峰型態及高度。此大量在用餐 4 小時後就漸漸回落至餐前基礎胰島素的水平,其目的是防止飯後血糖的激增(或偏移)。
缺乏內生性胰島素的 I-糖患者要設法模擬的正是這種「基礎-大量」的胰島素給予方式,其主要的意義如下:
♦ 基礎胰島素:胰島素幫浦使用的是速效胰島素(一天多針者,則使用長效類胰島素),其主要任務是調解不進食時肝臟產生的葡萄糖及脂肪組織釋出的游離脂肪酸。基礎胰島素與《體重》及《胰島素的敏感性》密切相關。
♦ 大量胰島素:用餐時給予的速效胰島素,其主要任務是弭平用餐前、後所造成的血糖波動。餐前胰島素與《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密切相關。
在實際生活中 - 特別是一天多針者,因使用長效類胰島素當基礎胰島素,與餐前胰島素之間並非存在一個涇渭分明的界線可供依循。在這當下,你雖然無法分辨有多少胰島素的作用分別是來自基礎(長效)或餐前(速效)胰島素,但長效及速效胰島素在藥理作用上的確不同,不應混為一談。而 pump 的使用者,因為基礎及用餐胰島素的來源均為速效胰島素,其藥理作用相同,使用者可以更彈性有效地調整基礎胰島素來適應個人的特質。(更新於 2023 年 01 月 26 日)
影響基礎胰島素需求的主要因子:
♦ 年齡:成年後,年紀越大,基礎胰島素的需求越少。生理上,除個別的體質外,因為生長激素及皮質醇等荷爾蒙的分泌有晝夜節律的緣故,這些反向調控的荷爾蒙在半夜其分泌達高峰,此時肝臟釋出更多葡萄糖到血液中,如胰島素功能有障礙者就很容易出現清晨高血糖,這稱為「黎明現象(Dawn phenomenon)」。對於 I-糖來說,半夜基礎胰島素的需求是增加的 - 特別是發育成長期間(20 歲之前),整夜基礎胰島素的需求均顯著增長。Pump 的使用者可以根據基礎胰島素的測試,很從容地調整該時段的基礎胰島素;而一天多針的使用者,其長效胰島素的需求(最好經過微調測試)必須先滿足夜間的基礎胰島素後,才能調整三餐的「胰島素醣代謝比(ICR)」,盡可能地讓長、速效胰島素各司其職。
♦ 註:臨床上,一天多針的使用者如血糖的型態呈現很穩定的平常日與巨大波動的假日變化時,此時多半假日的飲食內容與平常日極不相同,通常會出現假日的半夜低血糖或高血糖,幾乎可以篤定地說:這就是基礎胰島素設定不良的訊號,反推回來,至少晚餐的 ICR 也有嚴重瑕疵。除非,假日的血糖異常單純只是因為增加運動所引起,後者只能依據當下的運動狀況來調整胰島素用量,而不是修改原來的參數。
♦ 體重:體重與基礎胰島素的需求成正比。尤其是 BMI 較高的肥胖者,因體脂肪會讓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基礎胰島素的需求也會增加。
♦ 活動量:有規律運動者,其基礎胰島素的需求較少。但偶而長時間或激烈的運動時,極可能出現遲發性的低血糖或夜間低血糖,須要減少當天的基礎胰島素。
♦ 生病時:病毒(感冒等)或細菌感染(中耳炎、扁桃腺炎等)時,通常伴隨著發燒,身體為了對抗疾病產生了壓力賀爾蒙,並造成週邊組織對胰島素阻力增加,此時血糖偏高,須要增加基礎胰島素;腸胃炎時,通常伴隨著嘔吐及腹瀉,由於胃口變差、攝取又不足且腸胃的吸收不良,此時血糖偏低,須要減少基礎胰島素。
♦ 殘存胰島素:身體仍能分泌胰島素的量與基礎胰島素的需求成反比。如蜜月期間,你所需的胰島素可能很少就足以克服血糖的代謝。另有一些人,幸運地終其一生都能分泌一些些胰島素以對付高血糖,基礎胰島素的需求也相對較少且較穩定。
基礎胰島素(Basal Insulin):
更新於 2017 年 09 月 04 日
我們不得不承認,下列各種參數的設定有很大部份是依據「每日胰島素總量」而來,其餘更大部份都只能依賴「嘗試錯誤」來微調。
如何轉換日胰島素總量:
★ 由於幫浦只用『速效胰島素』,結果讓一天的胰島素總量更貼近人體代謝所需,通常『日胰島素總量(Total Daily Doses;TDD)』會較使用一天多針者少約 20%(~25%)。
★ 初次轉換使用幫浦時,可將原來『日胰島素注射總量(TDDi;長效及速效胰島素加總,可選取過去較穩定的一週資料,剔除最高及最低者,取平均值)』減去 20% 後當成幫浦需要的日胰島素總量(TDDp)。
日胰島素總量(TDDp)= TDDi x 80%
★ 每個年齡層其『日基礎胰島素總量(Total Basal Insulin;TBI)』與『日胰島素總量(TDD)』的佔比略有不同,如下表:
年齡層 | TBI 佔 TDD 的百分比 |
成年以後 | 40~50% |
青春期至成年 | 30~40% |
青春期以前 | 20~40% |
起始基礎胰島素輸注速率:
★ 一般來說,TBI 約佔 TDD 的 45~65%(平均約為 50%)。不特別考慮的話,初次使用者可以直接把 TDDp 的一半量當成幫浦的日基礎胰島素總量。
日基礎胰島素總量(TBI)= TDDp ÷ 2
★ 一開始你可以直接將 TBI/24 設定成每小時的基礎胰島素的輸注速率。測試幾天後再調整。
基礎胰島素的分布類型:
上圖:不同的年齡層會呈現不同的基礎胰島素的分佈型態
★ 基礎胰島素的日常型態因年齡、已罹病時間及性別而異,但影響最大者還是年齡。隨著發育的各個階段出現改變,由嬰幼兒時期的單高峰,慢慢轉進為成熟後的雙高峰,這符合人體內生長激素及皮質醇的分泌有晝夜節律的特性。
★ 使用 pump 時,因其「基礎胰島素可程式化」的這個特點,在概略地估算 TBI 及每小時的基礎胰島素的輸注速率(basal rate)後,你可以經由多次監測血糖(3 餐飯前及飯後 + 睡前 + 半夜 2~3 點)的程序,然後調整出屬於自己該有的基礎胰島素的型態來,每次調整後均得觀察 2~3 天,等穩定後再進一步微調。當生活型態穩定時,你也可以用「微調測試」的方法,更精確地調整每日基礎胰島素的輸注速率。(請參考『微調參數』章節)
★ 某個時段的基礎胰島素被調整後,均會影響到下一個時段的基礎胰島素,所以調整的順序很重要。優先調整會造成血糖低下的時段;如無低血糖的疑慮,則調整的優先順序為:夜間睡眠期間 => 早上起床至中餐 => 中餐至晚餐 => 晚餐至睡前。
★ 理論上來說,如果基礎胰島素速率設定正確,則你在整天都不進食且沒有額外的活動下,血糖仍可以維持在 90~145 mg/dl的目標區間內就很理想。
★ 熟悉 pump 的使用後,你還擁有 pump 的另一項關鍵優勢:你可以構建不同時段有不同基礎胰島素的輸注速率,使得基礎胰島素的供給能更貼近你的生理需求,基本上能更接近上圖所呈現的基礎胰島素型態。另外,當日常的生理需求瞬間改變時(如:面臨運動、生病、壓力等等時),pump 也能允許你在臨時的區間內給予應有的調整。
胰島素醣代謝比(ICR):
更新於 2020 年 08 月 01 日
一單位胰島素能代謝多少克碳水化合物的量稱為「胰島素醣代謝比(insulin-to-carb ratio;ICR)」,這個比例因人而異,在成人約每一單位速效胰島素可以代謝葡萄糖 10~15g,兒童則較高。
在上述的計算中,我們已經將幫浦需要的總胰島素(TDDp)的一半當成基礎胰島素(TBI),另外一半則是用來代謝醣類的日總量(Total Daily Bolus:TDB)。所以:
胰島素醣代謝比(ICR)= TDB ÷ 三餐醣類總和(total CHO)
ICR 是個分數,臨床上常用其倒數,稱為『醣胰島素代謝比(CIR)』 則是一個整數(也可以帶小數)。
另外也有醫院使用下列的法則來估算 CIR,法則不是鐵率,它只是經驗值。總之你能使用更多工具,分別計算,並加以評估其可靠度:
成人可以用 500 法則 => CIR = 500 ÷ 日胰島素總量(TDDp)
早餐用 300(或 350)法則 => CIR = 300(或 350) ÷ 日胰島素總量(TDDp)
中餐及晚餐用 400 法則 => CIR = 400 ÷ 日胰島素總量(TDDp)
兒童可用 300 法則 => CIR = 300 ÷ 日胰島素總量(TDDp)
三餐的 CIR 可以不同。因為有『黎明現象』或是生理上的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的變化,通常早上的胰島素敏感度最低,因此早餐的 CIR 可能是一天當中較小者。除此而外,計算後的 CIR 都可以微調以適應自己的生活特質,且隨著不同階段的成長發育也都需要漸進性地調整。
進食胰島素 (food bolus 或 CHO bolus;FB)
醣類的計量是有必要精準一些,除了膳食纖維外,不同類型的醣類在計算時是等值而無區分。我們非常希望知道食物中真正的含醣量,但這究竟是不可能的任務。我先前已經提過,你要的是經過詳細估算過的固定值,讓同一食材在固定的體積或份量下代表一個可信賴的含醣量,而不是它的絕對值。
進食胰島素 (FB) = 食材醣類總和 ÷ 醣胰島素代謝比(CIR)
胰島素敏感係數 (ISF):
更新於 2017 年 09 月 04 日
血糖的目標值(glucose target;GT)通常定為 100~120 mg/dl 之間,學齡前的兒童可定為 120 mg/dl,血糖管理上軌道後可以設為 100 mg/dl。
當血糖過高時,則一單位胰島素可以降低多少血糖量使之達目標值者稱為「胰島素敏感係數(insulin sensitivity factor;ISF)」,也可以稱為「胰島素校正係數(insulin correction factor;ICF)」。ISF 的初估值可以使用下列方法:
可以用 1800 法則 => 胰島素敏感係數 (ISF) = 1800 ÷ 日胰島素總量(TDDp)
另有專家建議:如你是胰島素阻抗型病患(insulin-resistent),就用 1500 法則;如你是胰島素敏感型病患(insulin sensitive),就用 2000 法則。也有醫院是使用 1700 法則,可以說就在 1500~2000 之間的法則都能使用,但必須試一試才比較明瞭。
矯正胰島素(correction bolus; CB)
當餐前血糖落在目標值以外時,就可以加以矯正,矯正胰島素的用量計算如下:
矯正胰島素(CB)= (血糖現值 - 血糖目標值) ÷ 胰島素敏感係數 (ISF)
餐前胰島素(PMB):
更新於 2017 年 09 月 04 日
一旦把所有幫浦的基本參數都設定完成,包括:此餐的碳水化合物總量(CHO)、醣胰島素代謝比(CIR)、血糖的目標值(GT)、胰島素敏感係數 (ISF)等,在用餐前(相隔上一餐在 4~5 小時以上)你必須檢測當時的血糖(blood glucose level;BGL),則用餐時應給予多少胰島素就變得非常簡單,你可以自己計算如下:
餐前胰島素(premeal bolus; PMB)= 進食胰島素 (FB) + 矯正胰島素 (CB)= CHO ÷ CIR + (BGL-GT) ÷ ISF
範例:一個 11 歲男孩
★ CIR = 11
★ ISF = 70
★ 血糖目標值 = 120 mg/dl
★ 用餐含 CHO = 60g
★ 當下血糖 = 180 mg/dl
★ 餐前胰島素(PMB)= 60 ÷ 11 +(180-120)÷ 70 = 6.3(MDI 使用者,可依筆針的特性,給餐前胰島素 6.5 U 或 6 U)
有效胰島素(Insulin on Board;IOB):
更新於 2018 年 04 月 04 日
第四個重要的參數是「速效胰島素的作用時間」,速效胰島素在體內的作用時間因人而異,約在 3.5~5 小時,通常是 4 小時,『有效胰島素(IOB)』與此參數有關。你也可以將上述的四種參數輸入幫浦內,幫浦會自動幫你計算餐前胰島素。用幫浦計算還有一個好處,如兩餐之間相隔不到 4 小時,則幫浦會自動幫你計算上次胰島素的大量(不包含基礎胰島素)至目前為止在體內仍有多少『有效胰島素(Insulin on Board;IOB)』殘留,並在實際計算『矯正胰島素』時,減去此殘留量。註:有些機種的『有效胰島素』是稱為『 Bolus on Board (BOB)』或是『 Duration of Insulin Action (DIA)』。
上圖:進食胰島素(Carb)為 2.26U;矯正胰島素(BG)為 3.25U;有效胰島素(IOB)有 1.5U。實際計算後,應給 = 2.26+3.25-1.5 = 4.01 = 4U。
在上述範例中會被影響的只有矯正胰島素,進食胰島素依實際估計值計算不會改變,當矯正量小於 IOB 時,只計算進食胰島素,這就是它的最少量(不同廠牌的估算法可能稍有不同,請依說明書的範例)。
如你習慣手算,在兩餐中間,或是一個胰島素大量(bolus)後的 4 小時之內需要矯正血糖時,必須要考慮 IOB,否則可能會因為『胰島素重疊』而出現過度矯正的『人為低血糖』。因為幫浦只用速效胰島素,以 NovoRapid 為例,雖然『有效胰島素』與時間並非線性的關係,但為方便記憶起見,在打入一個大量後,約每小時會消耗此大量的 30%,所以 IOB 可以參考如下表:
時間經過 | 有效胰島素(IOB) |
一小時後 | 70% |
二小時後 | 40% |
三小時後 | 10% |
四小時後 | 極少。有些人體內可能還有一些 |
如想在兩餐之間用點心,若沒有矯正的需求就不必考慮現有的 IOB,只計算此點心該有的『進食胰島素』並加給就好,但此多加的『小 bolus』本身在下一餐時會有 IOB 要考慮。例如:在下午 1 點進中餐,下午 4 點時想吃一客含 15 克 CHO 的點心,當時血糖是 80 mg/dl,ICR=15,則直接給 1U 的速效胰島素就可以進食,但到下午 6 點要進晚餐時,此 1U 的速效胰島素還有 0.4U 的 IOB 要考慮進去;同樣條件,如下午 4 點的血糖為 200 mg/dl,則此時中餐給的「餐前胰島素」仍有 10% 還在作用,矯正量算出後要減掉此 IOB,然後再加上點心所需要的 1U。
無論如何,你大可不必為了一份點心來重溫你的「四則運算」。使用幫浦之後,你可以從容地安排兩餐之間的點心而不用擔心多挨一針的痛苦,雖然用餐可以更自由,但代價是血糖的波動會過大,還是不被鼓勵。事實上,是心理的自由讓你更沒有被束縛的感覺,你自然會摒棄了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