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此網站內容獻給偉大的父、母親們

網站製作:周建勳醫師

網站圖案:The Internet(各屬於其作者,不另註明)

例外的處理

暫時離機時:

更新於 2020 年 08 月 21 日

如無特別的理由盡量不要離機,經常離機再接機比較容易造成輸注套件異常。

暫時離機(如:洗澡、游泳、海邊戲水、運動或到院做檢查的需要等):

.. 離機 1 小時以內:不必預給基礎胰島素,也不要調為「暫停模式」,寧可讓胰島素漏掉一些,此模式很容易再接機時忘了改成「輸送模式」,或久未輸送而造成管線末端因『胰島素沈澱』而阻塞。

.. 離機 1~2 小時:在有必要給予額外胰島素時,用接機的方式給予。如為了運動而離機,胰島素的補充量要稍少一些。

.. 預計離機 2~4 小時:離機前,先經由幫浦加給前 2 小時該有的 BI。接機後,先測血糖,如有必要(血糖過高),加給另外 2 小時該有的 BI。

.. 預計離機 4 小時以上:離機前,先經由幫浦加給前 2 小時該有的 BI。之後有需要補充胰島素時,接機每次給予 3(~4)小時的 BI 總量。遇到用餐時,先測飯前血糖,其餘 bolus 的計算方法與平時一樣,但加測飯後 2 小時血糖。

幫浦故障或 24 小時以上不使用幫浦時:

.. 如果手邊沒有長效胰島素,只能以速效胰島素,以每 3(~4)小時補充該時段應有的 BI 的方式,補充 24 小時內(半夜亦如此)該有的 TBI。餐前胰島素的計算方法與平時一樣。

.. 如果你從未使用 MDI 的治療方式,改變之初最好能徵詢治療團隊,確認你的處理方式正確。

.. 改用筆針施打長效胰島素 glargine ,此即為基礎胰島素,以等量的 glargine 取代原 pump 給的一天基礎胰島素的總量(TBI),其餘每餐 bolus 的算法和平常相同。註:glargine 是一種酸性化合物,有些人在施打時會有一點類似被蜇到的痛感,但多用幾次後這種感覺會減少。

.. 使用刻度 0.5 U 的筆針及正確的施打技巧有其必要性,實際計算後採 7 捨 8 入及 2 捨 3 入的法則計量:如 4.75 => 4.5;5.43 => 5.5。(如果你配有 CGM,就能依『箭頭趨勢』取捨,我們姑且稱之為『箭頭趨勢進位法』。)

.. 如醫院只提供筆型速效胰島素,你可以稍微加(或減)碳水化合物使餐前的 bolus 湊成整數以便應用;筆型長效胰島素則只能以不造成半夜低血糖的最(大)可能整數量施打,譬如:原 TBI = 6.5 U,則只能打 6 U。

.. Glargine 初次打完後第 2~4 小時才有明顯的作用,且當天要特別注意是否出現『半夜低血糖』,為安全起見,要加測 2~3 AM 的血糖。要確保 glargine 是打在皮下脂肪組織,而非肌肉層內,否則無法維持 24 小時基礎胰島素的目的。

.. 另一種長效胰島素 detemir,使用方法與 glargine 幾乎相同,但需要一天打 2 次的機率高一些。你可以先試著每天睡前只打一次,如果中餐飯後的血糖合理,但晚餐飯前的血糖過高,這就是該平分為每天打 2 次的條件。此時將總量分成均等的兩份,固定的時間打,如:一半早上打,一半傍晚打(如 7~8 AM 及 7~8 PM 打;或早上打完相隔 12 小時再打另一次)以達到 detemir 應有的效果。平分為 2 次後,要等到第 2~3 劑後才會達穩定狀態。(註:MDI 的使用者也適合這個準則)

.. 重要:必須長效胰島素施打 24 小時後才能恢復使用幫浦。

平常日與週末日的混搭用法:

.. 平常日的設定:對於為了運動或戲水的便利性而經常需要離機的生活型態而言,可以保留 TBI 的 20~25% 當 pump 內的基礎胰島素(平均分配在 24 小時內或有額外的局部設定均可),另外 TBI 的 75~80% 則由長效胰島素來維持,在每天的晚餐或睡前施打。這樣的混搭用法,容許你在任意地離機時仍有必須的基礎胰島素。

.. 週末日的設定:如你平常日與週末日的生活型態迥異,在平常日使用一般幫浦的模式,但週末日就改成 MDI(讓 pump 休假)的模式,方法:停用幫浦,週五晚開始打足量的長效 TBI(註:不適用超長效胰島素),然後於週日晚再改回幫浦的模式。

用筆針施打『足量胰島素』的技巧:

為了確保每次施打的胰島素能達足量,參考 The UK Injection and Infusion Technique Recommendation 4th Edition(2016)的建議,特別提出以下幾點易被忽略者:

0. 每次注射前請務必依指示量排空,這個動作除了排除空針內的空氣外,也兼具檢測筆針是否能順暢地運作的目的。如不順,換針頭另試,如仍不順,換新的筆針

1. 在合適部位使用短針頭時你可以不必捏皺皮膚,筆針與皮膚成 90 度垂直,以慣用手將針頭完全插入皮下後(可用另一手幫助保持固定),然後用慣用手的大拇指開始按頂端的『拇指按鈕』

2. 沿著針頭的方向,稍緩慢且穩定地按壓拇指按鈕,按壓到底後不動,等 10 秒或至少數到 10 才拔出針頭,這樣能減少『滲漏』

3. 按壓的拇指要等針頭完全拔出皮膚後才放開按鈕,這樣才不會有部份胰島素又被『倒吸』入針頭內

4. 如皮下脂肪較薄的人(特別消瘦者),可用一手輕捏比較大塊皮膚,不要用力掐或捏一小塊(如下圖),當針插入後,就可以放鬆皮膚,另一手負責注射

註一:所有類型的胰島素,原廠的設計都是施打在皮下脂肪層,也唯有如此才能滿足它該有的『藥動學(pharmacokinetic;PK)』與『藥效學(pharmacodynamic;PD)』的要求。

註二:除了醫療人員的特殊治療需求外,一般人都養成習慣:胰島素只打在皮下脂肪,並熟知這個技巧。

註三:速效胰島素如打在肌肉層內(或一部份打入肌肉內)將使胰島素的吸收變快且作用時間變短。譬如:餐前 bolus 打在肌肉內,可能會出現飯後 1~2 小時的血糖偏低,而飯後 3~4 小時的血糖偏高的現象;長效胰島素如打在肌肉內,不但無法維持其長效的特性,且可能伴隨著『嚴重低血糖』的風險(特別是 glargine)。

短期的『一天多針』:

更新於 2020 年 01 月 30 日

預計短期內改用『一天多針』治療時,如:短期出國旅遊或一整季的暑假準備在海灘度過,不論是使用 detemir、glargine、glargine U300 或是 degludec,這些長效或超長效胰島素等同全天的基礎胰島素,就因這類胰島素是一種基礎胰島素,它也需要微調測試,而值得測試的時段是睡前至次日早餐前這一段。

上圖:NPH 以外的長效胰島素並非全無作用高峰,但作用高峰相對平緩罷了(peakless)。

測試長效基礎胰島素的意義:

.. 長效胰島素的目的是預防高血糖而不是治療高血糖,這個概念讓長效的基礎胰島素與餐前的速效胰島素在功能上有明顯的區分,而這也是『後 NPH 時代』最顯著的差異所在。

.. 長效胰基礎島素雖然無法像幫浦一般能靈活地調配出不同時段的基礎胰島素輸出速率,很難想像在完全沒有測試的情境下,它卻是你全天所依賴的基礎胰島素。臨床運用上,需要測試的幾個重要意涵如下:(測試的方法請參照『微調參數』一節)

1. 完整的測試:可以了解型態上的缺陷,如藥效較不足 24 小時者,也無法策略性地改善(增加劑量、改變注射時點等)的情況下,則可考慮將長效胰島素改成一天兩劑或換成另一種長效胰島素。長效胰島素(基礎胰島素)的設定優先於其它參數,如設定不當,則試調 ICR 或 ISF 都是枉然。

2. 半夜的測試:在沒有額外的干擾下,這是最簡單且最值得信賴的測試,其目的則是觀察基礎胰島素能否維穩半夜的血糖(變化不大於 30 mg/dl),且不出現 hypos。由於測試涵蓋夜半時段,能區分出「黎明現象(Dawn Phenomenon)」或是「索莫奇效應(Somogyi effect)」。因應之道分別是:前者可以加給睡前 NPH、改成一天兩劑或換另一種長效胰島素,後者可以減少基礎胰島素或加給睡前點心。測試點為每 2 或 3 小時加測一次,直到起床。最簡單的檢測點是「睡前+半夜 3 點+起床」。

3. 白天的測試:影響白天血糖的代謝因素太多,所以時段上的型態異常通常無法單靠改變長效胰島素來改善,單獨白天的測試其意義相對較薄弱,但也不應該出現 3 餐間落差極大的參數(如使用比率過低的長效基礎胰島素,讓 3 餐間出現差異很大的 CIR 而試圖彌補不足的胰島素)。為避免太多未知參數的干擾,要先確認使用合宜的長效胰島素,則時段上的型態異常可通過半夜的測試,先調整基礎胰島素的劑量,祈能維穩半夜的血糖且不出現 hypos 的條件下,才適合調配餐前的其它參數以應付白天的日常需求,否則所有的參數都會更加紊亂而難以檢討改進。如果你每天的生活型態沒什麼改變,但血糖管理的參數一直需要較大幅度的變動,要先想到是『長效的基礎胰島素設定不正確』所致,而不是替換長效胰島素。

長效胰島素的特性 - 基礎胰島素 3.0:

.. 每天施打一次 glargine 者,注射的時機彈性較大,可以在早、中、晚餐或睡前等固定的時間打就可以。有一部份人,glargine 的藥效可能無法達 24 小時,但出現基礎胰島素較不足(血糖稍過高)的時機也約是在注射的時間點附近,特別是晚餐前注射 glargine 者。但 glargine 的這個特質也可以運用於個人挑選注射的時機上,如上半夜容易出現『低血糖』者,則選擇睡前注射 glargine 比較理想;如下半夜容易出現『低血糖』者,則早餐前注射 glargine 比較理想。由於中餐與晚餐的時間距離太長,因此比較不建議在晚餐前打 glargine,其餘時間點打,就算不足也容易由餐前胰島素來彌補,特例是下午時段有常規性的運動者,就適合在晚餐前打。glargine 是非常穩定的胰島素,調整劑量後,最好有 2~3 天的觀察期才能判定微調後的劑量是否正確(或適合當下的生活型態)。晚餐前或睡前施打者,且你的 TBI 使用量較高,如晚餐前的血糖有持續性偏高的傾向,則將 glargine 平分成每天兩劑的治療方式值得嘗試。

.. 使用 detemir 而須要平分兩次施打者(大多數病例需要如此),因平分後的劑量較小,也容易在施打的時間點上顯示藥效較不足的現象。如果你在施打上沒有時間的限制,就可利用這個特點,譬如:每天 6~7 AM 及 6~7 PM 施打者,早上空腹血糖過高有可能不是『黎明現象』,而是該時段 detemir 的藥效不足,如果情境確實這般,可以試試將施打時段改成 9~10 AM 及 9~10 PM,讓藥效不足的時段延後發生。簡單來說,只要讓長效胰島素藥效不足的時間點落在白天可以監控及彌補之處就比較好管理血糖,調整劑量所需的時間至少 1~2 天。

.. 依 PK 與 PD 的研究顯示:胰島素的療效和作用期間與劑量有關,當劑量增加時除其療效被加強外,其作用時間也會被展延。為達長效胰島素該有的穩定狀態(使其維持固定的作用強度及作用長度):每天一劑者,要固定時間施打;每天兩劑者,應平分總劑量、固定時間且相隔 12 小時施打,不建議採用不對稱時間或不對稱劑量的施打策略,這些『NPH 時代』的舊思維不利於調校目前使用的『長效類胰島素』。

.. 基礎胰島素由幫浦的『速效胰島素』改成『長效胰島素』,或由『每天一劑』長效胰島素改成『每天兩劑』者,通常其基礎胰島素總量(TBI)會增加,這是因為後者的效率不如前者的緣故。尤其是原來的幫浦裡有許多不同時段的基礎率設定者,就很可能發現原先的基礎率總成或三餐 CIR 的設定多半無法適應一天多針的治療模式,這也凸顯出幫浦在基礎率的彈性設定上更能符合胰島素的生理需求。

超長效胰島素的特性 - 基礎胰島素 4.0:

.. 使用大劑量 glargine 的成年人,可能在施打後容易產生滲漏的現象(因體積較大)或有筆針按壓較不順暢(因行程較長)的困擾,可以考慮等藥量、但體積少 2/3 的濃縮型 Toujoe(glargine U300/ml;1.5ml;每支筆針含 glargine 總量 450 U),施打一次的最大劑量是 80 U。Toujoe 是一種「超長效基礎胰島素」,在皮下組織為較 glargine(U100/ml)更緻密的沉澱狀態,因體積縮小導致接觸面積也變小的緣故,其釋出會更緩慢,相對於 glargine(U100/ml)來說也更穩定。由於物理性質的改變,glargine(U100/ml)與 Toujoe 無法等體積(量)互換,後者的筆針已經原廠調整過,一開始等單位(U)轉換即可。轉換首日極可能無法達到 24 小時的療效,調整劑量所需的時間至少 3~4 天,仍需要每天固定的時間施打(在特殊情境需求下,原固定施打時點前、後 3 小時內施打均可接受),且其使用量可能會較原 glargine(U100/ml)的總量增加約 10~20% 不等以達預期的治療目標。如你有更大劑量(單次劑量 > 80 U)的施打需求或每天 TBI > 20 U 者,你還可以選擇大容量的 Toujoe Max(濃度與 Toujoe 相同;3ml;每支筆針含 glargine 總量 900 U),施打一次的最大劑量是 160 U。

.. 有輪班或彈性工作時間的需求者,或因故無法固定時間施打長效胰島素者,包括無能力自行管理血糖而需要他人幫助的老年人,建議使用 degludec U100,施打一次的最大劑量是 80 U。degludec 也是一種「超長效基礎胰島素」,但與上述的長效胰島素極為不同,它允許你每天可以在不同時間點施打而仍能維持穩定的藥效(但相隔兩劑之間至少要 > 8 小時或 < 40 小時)。話雖如此,最好還是養成每天固定的時點施打的習慣以防「漏打」,其超長效的特質也適合用來對付『黎明現象』所產生的困擾,調整劑量所需的時間至少 4~5 天。另外,大劑量需求者也有濃縮型的 degludec U200 可以選擇,施打一次的最大劑量也是 160 U。施打部位及施打體積都不會影響 degludec 吸收的速度,這個特性對於喜愛運動的人來說,算是個額外的福音。

.. 除嬰幼兒外(6 歲以下還是不建議使用),超長效胰島素適用於所有年齡層。如果你一天一劑的長效基礎胰島素無法維持 24 小時的療效,則改用 Toujoe 或 degludec 將更能達到覆蓋一天 24 小時的預期目標。也由於其太穩定的緣故,轉換初期需要微量矯正血糖過高或過低的機會可能性會增加,改用後的前幾週應多注意血糖的管理直到穩定為止。不論是 Toujoe 或 degludec 在室溫下開封後均可以儲用長達 56 天。

如果之前的長效胰島素並不令人滿意的話 - 不妨試用 degludec:

道理其實並不難懂,理想中的基礎胰島素在每天一次的皮下注射後,應該在 24 小時內平穩定地被體內吸收而不會出現高峰值及低血糖,當每天內及每天間其降低血糖的變異越少時,其效用的預期性最佳。

以 Euglycemic clamp 的方法來分析藥效,比較一天只注射一劑的長效胰島素 glargine、Toujoe 及 degludec 三者所呈現的特性如下(JDST 2018, 12(2) 356–363):

1. 達穩定狀態後,degludec 在體內的「峰谷比(peak-to-trough ratio)(註)」最低,其藥效在一天中的療效最平均;glargine 的藥效隨著時間減弱,在最後 6 小時內的效果最低;Toujoe 在一天中途(第 6~18 小時)其療效降低,為"U"型

2. 以一整天內的變異(within-day variability)來說,degludec 相對於 glargine 及 Toujoe 分別減少 40% 及 37%

3. 以每天之間的變異(day-to-day variability)來說,degludec 相對於 glargine 及 Toujoe 可以說少很多,後兩者在每天中途的變異都明顯增加,glargine 尤甚

註:峰谷比是設計胰島素類型的主要依據之一,如峰谷比較高,則胰島素在血中的高峰明顯,然後消失也快,例如速效(餐前)胰島素;如峰谷比極低,則胰島素在血中的高峰越不明顯,意味著在作用期間內能平緩地釋出,例如長效(基礎)胰島素。

上圖:理論上,一天一針的類胰島素當達到穩定狀態後,不同半衰期所應該呈現的特徵。縱軸:血清胰島素濃度的最大量百分比(% Max);橫軸:使用天數。由左而右,分別的代表物為 NPH、glargine 及 degludec。峰谷比越低(如右側是 degludec,其振幅較小),則其血中濃度越穩定。

上述的這些特性及 degludec 的平均半衰期長達 25 小時以上,此與注射間隔相當,因而創造出相對較低的峰谷比,除了注射的前幾天出現穩定地積累外,在第 4~5 天達穩定狀態後 -(在標地組織內,其清除率 = 吸收率)- 並不會造成體內堆積(這一點與速效或短效胰島素需要考慮「胰島素堆積」的現象不同),且對日後劑量改變的緩衝能力也增強(Endocr Pract. 2014;20 75-83)。凡此種種,讓 degludec 更容易被最佳化以適應日常基礎胰島素的需求,而整體或夜間低血糖的風險也會相對降低,其安全性及療效在通過多個研究計畫的驗證後(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9 Dec; 104(12): 5977–5990),可以說是目前為止最上選的基礎胰島素。

就 PK 與 PD 而言,半衰期小於 24 小時的基礎胰島素(detemir、glargine 與 Toujoe 的半衰期分別約是 6、12 及 19 小時),如一天只打一針極可能無法達到我們期待它應有的「穩定狀態」,目前為止只有 degludec 的半衰期最接近 24 小時,雀屏中選並不為過。轉換初期,除了需要更小心地矯正血糖以預防胰島素不當地堆積外,面對個別化的差異,臨床上無法適應或給予負評者也在所難免,特別是使用後出現了難以解釋的忽高忽低的血糖變化也不在少數,其中還包括初期使用很滿意的個案。

現有的隨機對照試驗顯示,I-糖不論是兒童或成年人,如之前的基礎胰島素的總劑量是合宜的:則 pump 的使用者,其基礎胰島素總量本來就較長效胰島素少,轉為 MDI 而使用 degludec 時,其總量及其它參數可以不用改變,然後適時地微調即可;但原 MDI 的使用者,由它種長效(基礎)胰島素轉用 degludec 時(或達穩定狀態後),有可能每天基礎胰島素總量需要減少 10~20%,同時用餐胰島素也可能需要減少 10~30%,特別是晚餐(Diabetes Ther 2019 (10):1219–1237),這些特徵都可成為日後微調長、速效胰島素的參考依據。

除非因為出現「早上空腹低血糖」需要立即調降劑量外,當達適度的穩定狀態後,微調 degludec 每週一次就足夠了,不宜少於 3~4 天的頻繁調整間隔。因為 degludec 能讓每天之間的血糖的變異減少,故微調以 0.5 或 1 U 的幅度使其越接近目標值下限的努力都值得嘗試。

每個人基礎胰島素的需求週期都是以 24 小時計,但調整超長效胰島素通常需要至少 3 天的時間讓它產生預期的作用。例如:為了即將到來的暑期高運動量,應在假期來臨前 3 天起就預調降 degludec 的用量。因此,degludec 也不適合快速變動平常日與週末日混搭 pump 及 MDI 的使用者。

對於基礎代謝多變的兒童、青少年或成年人,有些人希望能即時性地調整長效胰島素以應付日常快速變動的生理需求時,譬如生病期間或臨時性地安排長時間的運動等等,可能會發現 degludec 與速效胰島素之間的搭配處處顯得比較笨拙臃腫而難以調適,無獨有偶地 Toujoe 的使用者也有類似的抱怨,這或許也是超長效胰島素的最大缺點吧!它終究還不是一個一勞永逸的聖杯。總之,使用超長效胰島素後,調配餐前的速效胰島素已然成為日常生活中的要角。

曙光乍現的「週效基礎胰島素 - icodec」(更新於 2023 年 11 月 20 日):

在已完成的隨機、開放性、依目標治療的 3a 期「試驗 ONWARDS 6」 中,比較每週皮下注射一次胰島素 icodec 和每日皮下注射一次胰島素 degludec 對成人 1 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其結論如下:

1. 療效:於主要研究階段第 26 週時,icodec 的療效不亞於 degludec。A1C 分別由基線值 7·59% 和 7·63% 開始,降低至主要指標 A1C 的估計平均變化分別為 -0·47% 和 -0·51%,兩者呈現幾乎相同的剖析圖分佈。TIR(70-180 mg/dl)在兩組之間也均相似。

2. 安全性:基線至第26 週時或延長至第 52 週再+5 週的追蹤期,合併臨床上《顯著》或《嚴重》低血糖的總發生率,icodec 在統計上均顯著高 degludec,分別為 20 事件及 10 事件每病人年。對於 icodec 其 TBR(<54 mg/dl)仍處於國際建議目標(<1%)的閾值內,專家認為對於一種新藥,使用 icodec 發生第二級及第三級低血糖的機率可以說相當低。

綜合來說,icodec 和 degludec 在療效與安全性相似的情境下,由一年施打 365 次減為 52 次,可以大大地降低日常管理血糖的壓力且更容易達到基礎胰島素的一致性。

補充:icodec 的半衰期為 196 小時,至少需要 2~3 星期後才能達到穩定狀態。由於這個關鍵特性,於最初給藥時,建議使用負載劑量(loading dose)以縮短藥物達治療濃度的時間。負載劑量的使用範例請參考(Reviews in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orders:Insulin icodec: A novel once-weekly for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 29 March 2025)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