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此網站內容獻給偉大的父、母親們

網站製作:周建勳醫師

網站圖案:The Internet(各屬於其作者,不另註明)

計算卡路里

每日所需熱量估算法:

更新於 2017 年 09 月 01 日

營養的規劃是關係著治療成效的一個重要部份,每個人的生理需求並不相同,同一個體在不同時期的需求也不相同,特別是成長中的孩子,你應每隔一段時間就檢討合適的飲食計畫。雖然強調自律與約束,但也必須符合身心平衡的健全發展。

一日所需的熱量(卡路里)可用「基礎代謝率(base metabolic rate; BMR)」及「日常活動量(活動量指數)」來估算。基礎代謝率的估算公式是依據 1918 年出版的 Harris-Benedic formula,雖然至今有幾個修正版本,但差別不大。依此公式估算,不分性別,每天 95% 的可信賴區間內,其誤差約為 ±200 大卡。我用了 1990 年的修正版,只因為它比較簡潔,介紹如下:

1. 基礎代謝率:

※男生: BMR=(10 x 體重公斤)+(6.25 x 身高公分)-(5 x 實歲年)+5

※女生: BMR=(10 x 體重公斤)+(6.25 x 身高公分)-(5 x 實歲年)-161

2. 活動量指數:

※ 很少活動(或幾乎不活動)=> 1.2

※ 輕度活動(低運動量,或一週內有 1-3 天的運動)=> 1.375

※ 中度活動(中運動量,或一週內有 3-5 天的運動)=> 1.55

※ 高度活動(高運動量,或一週內有 5-7 天的運動)=> 1.725

※ 激烈活動(如高度競賽、運動訓練)=> 1.9

3. 每日所需熱量(千卡)= 基礎代謝率 x 活動量指數

註1:活動量是熱量分配及營養建議的重要指標,飲食指導要能滿足針對日常的體力活動、一般(經常性)的運動、耐力(劇烈)運動或重量訓練等不同類型所需。

註2:如果活動量介於兩者之間,則求出兩個活動量指數的平均值後再計算即可。

註3:快速成長期間、體重改變或運動量改變時,應重新估算。

日常的飲食該注意什麼:

更新於 2019 年 03 月 09 日

依據 2018 年「國際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協會(ISPAD)」新版的營養管理建議(註),健康兒童及青少年的熱量來源百分比組成為 => 醣類:脂肪:蛋白質=45-55:30-35:15-20 (%),但科學化的糖尿病童飲食指南則仍在方興未艾中,比照健康族群的飲食規劃依舊是一盞可靠的明燈。

舉例試算如下:一個 8 歲男孩,體重 22 公斤,身高 120 公分,中等活動量,則其每日所需的熱量試算如下:

Δ BMR=(10x22)+(6.25x120)-(5x8)+5=935

Δ 活動指數= 1.55

Δ 預估每日所需熱量=935x1.55=1450(千卡)

Δ 熱量來源百分比組成為 => 醣類:脂肪:蛋白質=650-800:360-500:220-290(千卡)

Δ 把熱量再轉換為重量則 => 醣類:脂肪:蛋白質=160-200:40-55:55-70(公克)

Δ 再把這些可用的組成食物分配在三餐中。譬如本例,可以三餐均給 50-65 公克的醣類,或依不同時段及實際的活動量增減。

Δ 如果連算盤也懶得用,你也可以直接參考下列圖表的建議:

兒童及青少年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單位:公克/每餐)
性別\年齡 小於 5 歲 5-12 歲 13-19 歲
男生 30-45 45-60 60-75+
女生 30-45 45-60 45-70
如需要正餐間的點心 一份(次)包含 15-30,但需要額外給適量的用餐胰島素

註:2022 年 ISPAD 給兒童及青少年的的營養管理建議,其熱量來源百分比組成為 => 醣類:脂肪:蛋白質 (%)=40-50:30-40:15-25,其中(飽和脂肪+反式脂肪)要 < 10%。但只要胰島素的劑量與攝取的醣類能匹配的話,醣類的攝取量及用餐時間都能更具彈性,不過,規律的用餐時間和飲食品質對於優化血糖的目標來說很重要。

日常的飲食規劃:

真實的飲食計畫,可依各地區盛行的食物種類、獲得的容易程度、個人及整個家庭喜好來訂定,而將來源稀缺或匱乏的食材列入不考慮清單中,這樣的通則也常是一個區域內長、短期共同演化的結果,譬如:澳洲加拿大兩國給糖尿病患的指引裡建議醣類占一天總熱量不少於 45%。

只因尚未有最佳化熱量組成百分比可供遵循,在分配食物時,兒童及青少年必須考慮限縮其中一種組成所帶來的營養不良及生長遲緩的問題。臨床上的共識認為,老年人、體重過重或肥胖的青少年,可以將醣類的配置減少,蛋白質的配置增加,分別為 40% 與 25%,脂肪則重質甚於重量。

任何『飲食主義』背後都可能潛藏著一些危機,像世界上的其它主義一樣,在某一段時間,針對某一群人可能受用,在其它時間或對其他人則否,尤甚者,短期有效的飲食治療法,長期則否(Practical Diabetes Jun. 2014)。而我們所需要的是常態性、可長可久的指南,飲食計畫以能滿足正常的成長及日常的全部活動為依歸,專家一致公認,成長中的兒童或青少年是被允許有較大的食物選擇空間,可配合區域、種族、宗教、個人及家庭的飲食習慣來調整。

診斷一年後是維持正常體重最關鍵的時期,體重不能過重或肥胖,但也不能體重過輕,你可以依照最新公佈的生長曲線、腰圍及 BMI 來加以判斷。另一個關鍵期則是青春發育成長時,隨著能量需求激增,胰島素需求也上升,容易養成壞的飲食習慣,同時體重也較容易失控。定期測量身高、體重及 BMI 是監測青少年是否正常成長最簡單的指標工具。

不明原因的體重不足就可能是伴隨著其它的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見註三)、感染症等,更要小心的是,是否為了減肥而漏掉胰島素,或是厭食症。在這個原則下,仍有一些特別值得注意的細節如下:

醣類:

※由構造及生理分析,人類的先祖是一種真真實實的草食性或是偏向食草的雜食性動物的後代,但能不能成功地適應以米飯、麵包及眾多加工食品為主食的後代,可能要等好幾萬年(或是難以想像的歲月流淌)後的子孫才能下定論,而這一幕道出了現代人幾近不可逆轉的困境,同是活在碳水化合物統治的帝國當中,但食物來源與遠古相比已經相距不可以道里計,任誰都沒料到舊時賴以維生的稀缺物質,到頭來卻成為現代人許多慢性病的根源。食材中的醣類對 I-糖的治療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也是目前代謝性症候群最常遇到的治療瓶頸之所在。

※國際間的一致性看法認為過度限縮飲食中的醣類只會讓兒童及青少年發育生長不良,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代謝特徵,更有合併罹患『飲食障礙症(Eating Disorder)』的疑慮,尤其不要低估後者所可能造成的身心傷害。

※低醣飲食被熱烈討論之際,一個小型的實驗證明:只一周的低醣飲食(CHO ≦ 50 公克/每天),皮下注射昇糖素以矯正低血糖的能力就會弱化(Diabetes Care 2017;40:132–135),這樣會嚴重干擾『全自動輸注系統』的程式設計。短期內,大多數的臨床醫師也都不擅長於應付這種低醣飲食所可能引發的代謝或生理的轉變,這是另一個隱憂。

※形形色色的個人或家庭式的『減醣飲食療法』應該受到尊重,但很難被堅持。說穿了,這些方法就是製造(或刻意篩選)一個比較人為的飲食環境,然後強迫身體去適應它的療法 - 姑不論其成效為何 - 整體而言,它並非一般且長期的飲食環境下所該擁有的生理反應,因此很容易回歸它原本的自然法則。採用這些方法,在食材的多樣性被迫減少的情況下,你必須艱難地調校營養的均衡配置,包括維生素、微量元素及纖維素等,更何況,這些飲食療法對於低血糖、糖尿病性酮酸血症、電解質紊亂、脂肪代謝異常、膽腎容易結石、胃腸功能失調、體重不足及生長遲緩等等疑慮都未能提供有臨床依據的保障(或許上述種種問題對成年人來說較不顯著?因此被追捧成一帖看似巧妙的萬靈丹)。長遠來說,你也必須具備能辨識其缺陷及能適時地矯正它的能力,對於一般人,這恐怕太難。基於闡揚以『病人為中心』的現代治療理論,你也得試問,這會是孩子喜歡的生活方式嗎?會陽奉陰違嗎?等等更深入的哲理。(見註一)

※建議是以全穀(糙米、全麥麵包),豆類,水果,蔬菜及低脂乳製品(2 歲以下可以使用全乳製品)作為醣類的主要來源。水果及乳類食材中原本存在的糖不是『添加糖』。

※等值 10 g、12 g 或 15 g 的醣類食物兌換可以方便估計,也可以依照食品標籤實際計算,沒有研究顯示何種方法最優,因為都是估計值罷了,何況『不實標籤』到處都是。(見註二)

※但一開始必須認真估計每一種食材份量所含有的醣類有多少,可以使用磅秤多試幾次,然後只用目測法也試幾次校正。我們期待它是個『估計出來的固定值』更勝於它的真正『淨值』,即便這個固定值偏離淨值,我們也能利用其它治療參數再加以矯正,就把它當作是個別化的差異來看待即可,這樣仍能達到我們治療的目標,最多也僅只是熱量的估算偏差一點而已。值得花一點時間好好計算日常飲食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建立一個可重複使用的個人參考清單。

※在交際應酬上,你可能需要事先在網路上查找菜單的營養資訊,而這些數值通常只是平均值,與你實際享用的菜餚的份量大小和添加物(包括沾醬等)可能會有所差異,但只要在估算的容錯範圍內它仍是有用的參考。

※針對於某一特殊含醣食材(如貝果、水餃、冰淇淋等)容易引起錯估的現象,這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如果經常出現,就以『個別的差異』視之。可以在監測下,加給適當的餐前『矯正胰島素』以減少血糖的波動。至於該加給多少才合宜,因為是個人的因素,要從少量開始嘗試,沒有固定的公式可以套用,請多試幾次,以不引起『飯後低血糖』為原則。非常難以預料的食材,試了幾次後可能會呈現不同的反應(不是過高,就是過低),最好將它列入不受歡迎的黑名單內,以少碰為宜。

※不用把蔗糖妖魔化,與澱粉類等熱量的蔗糖不會產生更多的血糖,因此不影響血糖的管理,它也可以用來矯正低血糖。蔗糖在一天的熱量當中的占比可達 10%,但含添加糖(不一定只添加蔗糖)的飲料還是應該避免,因為飲用後的血糖會激增,你很難估算該用多少胰島素來對應,且大量飲用容易導致肥胖。

※再製或加工食品大多富含添加糖,使用這些食物除了供給熱量外並無其它好處,過量使用還容易引起蛀牙、肥胖、心血管疾病、血糖難以管理及其它發炎反應。添加代糖對身體的影響則有待進一步更深入的研究。

註一:除非有醫師從旁協助而採取有目的性的飲食方式外,18 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均不宜嘗試採用常規以外的飲食治療模式。

註二:估算用餐的 CHO 是管理血糖最關鍵的步驟,若一餐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在 40-80 公克之間,現有的實驗顯示:不太會影響飯後血糖的『估算容錯值』約在 ±10 公克左右(Diabet Med. 2012 Jul.),有這麼大的估算容錯範圍,可以說現行的估算方法都相當保險,包括個人的純經驗估值。

註三:橋本氏病(Hashimoto's disease;Hashimoto's thyroiditis)或葛瑞夫茲氏病(Graves' disease)也都是自體免疫性疾病,前者導致㆙狀腺功能低下,後者導致㆙狀腺功能亢進,已經被證實不同的自體免疫性疾病有共同的易感受基因(或基因群),則它們與 I-糖之間是個連理枝就沒有那麼讓人驚訝。統計數據有研究上及地區性的差異(以下皆同,僅供參考),預估 I-糖與自體免疫性㆙狀腺疾病所形成的『共病症(Comorbidity)』約佔所有病例的 15-30% 不等(兒童及青少年的比率較低),其中約 80-90% 為㆙狀腺功能低下者,與 I-糖相同,環境的促發因子仍不得而知。少數人的甲狀腺自體抗體在 I-糖發病時就同時存在,更常見是在發病 5 年左右被檢測出來,但甲狀腺自體抗體陽性者不代表即會出現甲狀腺功能異常,此時對於生長及 BMI 也沒有顯著地影響。不過罹病早期的症狀常常不顯著或發病的過程時好時壞,這與自體免疫系統破壞甲狀腺的嚴重程度有關,因此常規性的檢測㆙狀腺功能有其必要性。在臨床合理的治療下,當出現體重過重或過輕,且血糖過高或過低不易控制時,你首先要聯想到:『是否同時也罹患自體免疫性㆙狀腺疾病』,特別是女性(約為男性的 4-8 倍)、兒童罹患 I-糖已超過 5 年、得病且年齡已大於 11 歲或 30 - 50 多歲以後診斷為 I-糖者。成年後自體免疫性㆙狀腺疾病很可能先於 I-糖發病,其它比較常見的共病症還包含乳糜瀉(Celiac disease)、愛迪生氏病(Addison's disease)等等,這些與代謝有關的疾病都值得重視。

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可以增加飽足感。兩歲以上膳食纖維每日的攝取量 = 歲數 + 5 (公克)。

※豆類,水果及蔬菜中的膳食纖維是水溶性的,可以幫助降低血脂,因而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水果、蔬菜、種子、核仁及穀物中的膳食纖維是非水溶性的,可以改善消化道的功能及維護腸道益生菌。

※大多數上述食物同時包含水溶性及非水溶性的膳食纖維,其成份約是 1:3。相反,加工食品大多缺乏纖維素,這也是加工食品該被屏棄的理由之一。

油脂:(參考『進階治療』一節)

※有族群基礎的營養建議:脂肪在一天的熱量來源當中不應超過 30-35%。

※如果飲食中醣類的熱量組成配置下降,也不應增加油脂和(或)飽和脂肪的總量。別讓肥胖變成新的負擔。

※在總熱量的約 10-20% 需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酸 + 反式脂肪」應小於10%;「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也要小於10%。

※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只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飽和脂肪酸是壞的膽固醇的主要來源,出現在全脂乳製品、肥肉及油膩的點心中。反式脂肪是植物油再製或變性所產生,出現在人造奶油、油炸品及烹調用油,標榜無添加反式脂肪者,可能在製造的過程中產生反式脂肪,如餅乾或蛋糕。

※使用「胰島素幫浦」治療的年輕病患,為了自由自在,採取了多油脂及少膳食纖維的飲食習慣者,與 A1C ≧ 8.5% 有明顯正相關(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4 16:8)。

蛋白質:(參考『進階治療』一節)

※蛋白質的需求隨著年齡遞減(單位:公克/公斤/每天):從嬰兒期的 2,學齡前的 1.2-1.5,在 10 歲時為 1 ,到青少年後期為 0.8-09。成年人為 0.8-1.3:平均男性約是每天 55-90 公克,女性為 45-75 公克,活動量大的人就採高標,老年人可以再多一些以防骨質疏鬆及肌少症。

※只有在熱量供應充足下,蛋白質才會有助於成長。攝取足量的動物性蛋白質較能滿足身體對各種胺基酸的需求。

※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限縮蛋白質攝取有其必要,對大多數人來說,蛋白質寧可稍多也不應缺乏。但已經出現持續性的微蛋白尿及腎病變者,則蛋白質佔每天總熱量來源應小於 25%(或 0.8 公克/每公斤/每天)。

※建議的蛋白質來源為:豆類、魚類、瘦肉、蛋類、低脂乳製品。

維他命、礦物質及抗氧化物:

※與一般人相同,在正常均衡飲食的前提下,維他命丸可能無法提供更多的助益,如內心安全感上非用不可,寧少勿多。

※新鮮的蔬菜及水果就含有多樣性的維他命、微量元素及抗氧化物,如加上它的營養成份及膳食纖維,加總在一起的好處就絕非區區一顆維他命丸所能取代。

※除非是日照不足的地區(包括整日躲太陽的族群),維生素-D 可以在適當的接受陽光下獲得,專家建議最好的時間是正午,所需的時間最少(約是每週 3 次,每次 10-30 分鐘就足夠了,冬季、住離赤道較遠或皮膚較黑者所需時間較長)。除了利用正午的短時間外,10AM-3PM 是紫外線較強的時段,還是要小心避免。

※長期使用胰島素會有『低血鉀症』的可能性,未治療的低血鉀症有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心律不整』或『呼吸衰竭』,每天的食物中最好能包含水果,水果富含『鉀』離子。

鹽:

※過度攝取鹽分有害健康的警告經常出現,依 2019 年美國國家科學院(NAS)的報告,這是繼 2005 年版 15 年後的首次更新,也是第一次針對『降低慢性病風險(chronic disease risk reduction;CDRR)』的目標給出建議如下:

※ 嬰幼兒 0-6 個月:110 毫克鈉/每天

※ 嬰幼兒 7-12 個月:370 毫克鈉/每天

※ 兒童 1-3 歲:800 毫克鈉/每天(高於 1200 毫克鈉/每天,就應減量 )

※ 兒童 4-8 歲:1000 毫克鈉/每天(高於 1500 毫克鈉/每天,就應減量 )

※ 9-13 歲:1200 毫克鈉/每天(高於 1800 毫克鈉/每天,就應減量 )

※ ≧ 14 歲:1500 毫克鈉/每天(高於 2300 毫克鈉/每天,就應減量 )

※ 成人:最多(上限)2300 毫克鈉/每天,超過就應該減量。但是否該少於 1500 毫克鈉/每天,則目前的證據仍有限(有爭議)

註一:1 公克鹽 = 0.4 公克鈉,反之,鈉 X 2.5 = 鹽量。請注意,食品標籤上的鹽分都是以「鈉」來表示

註二:日常中 70% 以上的鹽份來自再製食品或餐館

煙、酒與其它物質:

※抽煙對心血管的危害有臨床上絕對的鐵證,請別嘗試或立即戒除。

※酒主要在肝臟代謝,它會抑制『糖新生作用』,讓反向調控的機制鈍化,有可能導致低血糖而不自知,飲酒過量時,低血糖的作用可能長達 10-12 小時以上,喝茫了的後果將很難想像,特別是半夜的低血糖。酒也會抑制『肝醣的降解作用』,當肝臟儲存的肝醣不足時,也會顯著地促發低血糖,此時緊急施打「昇糖素」很可能無效,需要血管內輸注葡萄糖才行。另外,飲酒過量的症狀與 DKA 也有非常多相似之處,你必然會傻傻分不清楚。完全不能避免的慶賀等場合,在用酒前後均應攝取含糖的食材,多測血糖以策安全。

※在這個花花世界中,就算你道行再高,也難保不被誘惑。不該用的,不該吸的,不該嘗試的,請千萬不要冒險。許多看似淺嚐、好玩的行為,最後都以《成癮》終了,下場都是不堪回首。

※盡量以白開水代替含糖飲料,但長時間的中等強度運動,則 6-8% 的含糖飲料就很適合當成水分及熱量的補充來源(請參考『運動的策略』章節)。人工甘味劑(代糖)一直都有負面的雜音,批准上市者(註)如適量則無害,標明為糖尿病食品者,大多無特別的益處,那只是一種花錢消災的幻想罷了。

註: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為食品添加劑的 6 種人工甘味劑:糖精(Saccharin)、阿斯巴甜(Aspartame)、乙醯磺胺酸鉀(acesulfame potassium(安賽蜜-K,或Ace-K))、蔗糖素(三氯蔗糖 sucralose)、紐甜(neotame)和愛的萬甜(advantame)。此外,FDA認為三種以植物或水果為主的高甜度甜味劑可安全使用:甜菊(stevia)、羅漢果(羅漢果萃取物 Mogroside Extract)和索馬甜(thaumatin)。